為緬懷革命先烈,傳承紅色基因,汲取奮進力量,4月7日晚,教育學院學生黨支部在特立樓北208會議室觀看了“思政+”紀實類微紀錄片《陳昌:中國共産黨早期“思政育人”先驅》。
陳昌,1911年入學湖南中路師範學堂(後改名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),與毛澤東、何叔衡、蔡和森等結為摯友。毛澤東在第一師範以“二十八畫生”署名發布“征友啟事”,征友活動的聯系人即為陳昌。1918年4月陳昌加入毛澤東等創建的新民學會。1920年秋,受毛澤東委托,他回浏陽籌辦浏西文化分社,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作。1921年,經夏明翰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。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,陳昌被推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,赴湘西同賀龍協商援助廣東革命政府,并幫助籌建了國民黨水口山黨部。大革命失敗後,他至賀龍部任團長,并參加“八一”南昌起義。1930年1月,陳昌以中央特派員身份,赴湘鄂西根據地工作途中,在澧縣不幸被捕。敵人企圖以高官厚祿拉攏,他嚴詞拒絕,繼而施以酷刑,他亦始終堅貞不屈,決心“獻身黨的事業,死而無憾”。1930年2月22日,陳昌被殺害于長沙浏陽門外,臨刑前,他高呼:“革命一定成功!勞苦大衆一定要解放!”
該微紀錄片将文獻史料、紀實尋訪、思政課程、情景演繹、動畫特效有機融合,為進一步推動大思政課的建設打開了新的思路,也引發了黨員同志們的深刻思考。

學生第一黨支部書記鄧魁觀看視頻後表示,陳昌是中國早期共産黨人為探索救國道路而不懈奮鬥的革命家。在當時的環境下,中國革命異常艱難,但他沒有被吓到,而是自身信念堅定,做了許多星星之火的事情,也正是這些事情,使得革命事業如火燒燎原般漫延開來,最終取得革命的成功。作為一名教師,要學習其信念堅定,水滴石穿,百折不撓的精神,立足自身崗位,做好每一件對學生有益的小事,堅持在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的道路上貢獻微薄之力。
學生第一黨支部江淼淼同志表示,作為新時代的共産黨員,我們不僅需要學習陳昌這位先輩為了革命而“沖鋒”的精神,還應該認真思考陳昌與我們共有的一層身份——教師。身為師範生的我們,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這是必要的,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政治覺悟和思想素養,明白是為了什麼而培養人才。
學生第二黨支部李詩琴同志認為,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一代,我們要向榜樣看齊,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和高貴品質,發揚作為青年人的奮鬥本色,做新時代的奮鬥者。
陳昌烈士是革命的引領者,是當代青年的楷模,作為新時代青年黨員,我們應加強對紅色文化的了解,從先輩中汲取力量,将小我融入大我,弘揚革命精神,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以堅如磐石的信心,隻争朝夕的勁頭,堅韌不拔的毅力,不斷譜寫師範教育的絢麗華章。